黃河上的“水龍頭”:海勃灣水利樞紐功效顯現
“夏季是黃河汛期重點防范的時候,在黃河內蒙古段,烏海位于上游,我們每天都會監測流量、水位,若發現險情,及時預警!秉S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管理局工程管理處副處長趙勝利近日表示。 黃河進入內蒙古自治區境內之后,所經之地少有深山峽谷,大大減緩了水流速度。由于水面較寬,水流較慢,河道淤積嚴重,除夏季防汛外,每年冬春時節封河與開河之際,防凌形勢十分嚴峻。 黃河內蒙古段全長835km,但境內卻沒有一座調節控制性工程。在黃河進入內蒙古的第一站烏海建設一個水利樞紐,防治凌災,控制水土流失,改善生態環境,讓黃河發揮更大的作用,顯得尤為重要。 2010年4月,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建設。工程是一座防凌、發電等綜合利用工程,也是黃河內蒙古段惟一的調節控制性工程,將內蒙古河段的設防標準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。 幾乎全程參與工程建設的趙勝利說:“建設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就是軟基地質處理。黃河里多年沉積的沙子多,距離巖石遠,當時我們地質勘探的時候打到地下140多m也沒有看到巖石,攻克建壩接觸不到巖石,成為最大的技術難題! 趙勝利說:“黃河內蒙古段,正好是‘幾’字型的轉彎處,冬季會凍冰,這就有凌汛災害的發生,什么時候凍,凍多高,來多少水,有多少冰這些問題都無法控制。在烏海建設水利樞紐工程后,從防凌防汛的角度上,能控制住整個黃河內蒙古段,減少凌汛災害,控制黃河內蒙古段的封河、開河! 趙勝利形容,這就像在黃河上加了一個“水龍頭”,可以人為控制凌汛期的下泄水流!胺夂訒r封多高能控制,開河時也能控制水流,保證安全! 除防凌泄洪外,在河床壩段右岸還建有水電站,裝機4臺,總裝機容量9萬kW,2014年5月開始實現水力發電功能,多年平均發電量3.82億度。 此外,該工程的生態效益也極其可觀。 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形成118km2的水面,泛舟之上,藍天白云映襯湖面,周邊綠意縈繞。 烏海市旅游體育局副局長史海東對記者表示,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的建成運行,圓了烏海人半個多世紀的夢。蓄水后形成的水庫,不僅可以有效改善烏蘭布和、庫布其、毛烏素三大沙漠交匯區域的生態環境,提高自然生態的修復功能,還在黃河兩岸形成一個集黃河、沙漠、濕地為一體的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,拉動地區文化旅游和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。 (注意:如果你不是我們的會員或沒有登錄將不能看到聯系方式的有關信息。
地 址: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內大街甲306號(水利綜合樓)532室 郵 編:100053 電 話:010-63204992 63203738 傳 真:010-63203089 http://www.cmhqqftz.buzz E-mail:shuiligaojian@126.com
京ICP備13014720號-1 © 2001~2020 水利水電市場網 版權所有